印刷術

印刷術是什么?

印刷術發明以前, 我國書籍的流傳全靠手抄,不僅速度慢,
而且容易發生錯誤。雕版印刷仍有缺點,
因為每一頁得刻一塊版,幾百或幾千頁的書,就須耗好幾年的時間,
而且要騰出不少房捨來存放書版。
此外, 版上如有錯別字, 就必須重刻,
無法直接換字, 更是增加不少困擾。


活版印刷的發明

直到宋時,畢升發明"活字版",才解決了這些難題.
他用膠泥做成一個個小方塊,用刀刻上字,用火燒硬,
分門別類排放。 印書時, 依據需要把活字塊一一揀出,
依序排在敷有鬆脂, 黃蠟和紙灰千的鐵板上, 用火烘烤,
使脂蠟融化, 冷卻後固定活字塊,
就可以上墨印刷了。 印刷後, 燒烤鐵板,
取下活字塊。下次又重新組合印書。


印章
印章在戰國時期已經通行,由於可以重復使用,
未嘗不可說是最原始的印刷。 東漢時,朝廷把儒家經典刻在石碑上供人抄錄.
石碑共有四十六塊, 抄起來可真累。
於是有人想到, 先在碑面鋪上濕潤的紙, 把紙捶進凹下去的字溝。
再把墨汁均勻地抹到紙上, 便可 出黑底白字來。
這種 碑法加上印章的經驗,促進了唐代雕版印刷的發明。


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是在尺寸相等的梨木,棗木版上,
刻出凸起的字或插圖,塗墨鋪紙,用刷子在紙上一刷,
字和圖就印在紙,上了。唐代詩人元稹在一篇文章中提到,
當時揚州和越州一帶,常有人將他和白居易的詩大量雕刻,
在街上售賣或拿去換茶酒, 可見當時雕版印刷已經廣泛流行,
民間印書風氣很盛。

 


活字印刷術的發展
畢升的活字印刷術,和現代鉛字排印方法的基本原理相同,
節省不少人力,物力,提高了印刷效率,是世界印刷史劃時代的創舉。

元代山東人王禎,根據畢升的經驗, 把膠泥活字用木活字來代替。
他更發明了輪盤式的揀字盤,把活字塊分別放置在盤中各部位, 一一編號,
記錄在冊子上。排版時,一個人看冊子報號碼,

另一個人從盤中揀字,速度增加很多, 也減輕了排字者的負擔。

此後,銅,鉛,錫活字及磁活字,也相繼運用, 印刷術的發展日趨精良,逐漸傳遍世界。


印刷術的外傳和影響

活字印刷術在元代傳到歐洲後,德國人仿照中國活字印刷的原理,
用鉛,錫,銻合金初步制成了歐洲拼音文字的活字,
用於印刷.這樣,造成了書籍, 教育的普及,
改變了當時歐洲原來衹有僧侶才能讀書和接受高等教育的狀況,
也刺激起歐洲日後的文藝復興運動.
由此可見,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實在促進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和發展.

返回主頁